11月29日晚,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孫微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曾紹皇教授做客文學院名師講壇,分別帶來了題為“杜詩中的江南體”“ 明清杜詩手批本漫談”的精彩講座。講座由劉明華教授主持,文學院相關專業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孫微教授以杜詩中的江南體為例探討杜甫對前人的學習和創新,指出《大麥行》《飲中八仙歌》這兩首詩歌是對漢代謠諺的學習,《草堂》是對南北朝樂府《木蘭詩》的學習。隨后以《杜鵑》前四句“有無杜鵑”的幾種說法為例,揭示了江南體詩歌中復辭的手法、構成動態的場景、象征與隱喻的特征。孫微教授認為,《杜鵑》借杜鵑托寓,諷刺世間不休臣節者,杜甫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加以創新,在江南體詩歌中改變了原本民歌活潑的氛圍,轉化為嚴肅的氣息。對文學遺產持有轉益多師的態度,使杜甫集大成的詩人。 曾紹皇教授從自身轉入杜詩研究的經歷談起,從評點與評點本、手批杜詩現象、各大館藏杜詩手批本、明清杜詩手批本研究的復雜性、對明清杜詩手批本的客觀評價五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對杜詩手批本的研究心得。曾紹皇教授認為,杜詩評點本是杜詩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更加原始的材料。未經整理、刻印的杜詩評點本可作稿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明清杜詩手批本具有文獻輯佚價值,對恢復杜詩未刊的評點具有重要意義。 整場講座主題清晰,深入淺出,氛圍熱烈。最后,孫微教授和曾紹皇教授與在場師生們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